作者:佚名
皇甫遇,常山人。父亲皇甫武,流离寓居太原,曾任遮虏军使。皇甫遇小时喜好勇武,到年长时,须发卷曲,善于骑马射箭。后唐明宗还在藩镇时,把他收留在部下,历次跟随作战,屡建功绩。明宗即位后,升为龙武军都指挥使,遥任严州刺史,出征东川,担任行营左军都指挥使。应顺、清泰年间,历任团练防御使,不久迁任邓州节度使。所到之处,为官苛刻暴戾,以杀戮搜刮为要务,幕客多私下离去,以逃避他的牵累。
晋高祖进入洛阳后,皇甫遇移镇中山,不久朝廷听说他与镇州安重荣结为亲家,便调任他镇守上党,又改镇平阳,都是因为用小人主事,政事败坏混乱的原因。到镇守河阳时,在所辖境内建造别墅,开掘泉水,以用来灌溉,所经过的坟墓,全部加以毁坏,境内百姓因朝廷正姑息州郡主帅,没有谁敢上诉。少帝即位后,他罢官回到朝廷。开运二年,契丹南犯,皇甫遇跟随少帝到了澶州,在郓州北渡口发生战争,契丹大败,淹死的有几千人,因功被任为滑州节度使。
开运三年(946),契丹国主率兵进驻邯郸,皇甫遇与安审琦、慕容彦超等前去抵御。皇甫遇将要渡过漳河,契丹先头部队大军杀来,皇甫遇向后撤退,转战二十余里到达邺都南面的榆林店。皇甫遇对安审琦等说:“敌众我寡,逃跑就没有活路,不如血战一场。”于是从辰时战到未时,打了一百多个回合,受伤的兵士非常多。皇甫遇的坐骑也中箭死去,他的随从杜知敏把战马给他,皇甫遇得马后又投入战斗,战了很久,形势才逐渐缓解。杜知敏已被敌军俘获,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:“知敏在危急之中,把战马给了我,这是义举,怎能让他落在敌人手中!”于是与慕容彦超跃马夺取杜知敏而回,敌人骑兵都钦佩他们的勇壮。不一会儿剩下的军队又与敌人合战,皇甫遇不能解脱。当时安审琦已经到了安阳河,对统帅张从恩说:“皇甫遇等没有回来,一定是被敌人骑兵包围了,如不马上援救,则要被俘虏了。”张从恩说:“敌军势气正盛,没有谁可以抵抗,将军独自前往有何益?”安审琦说“:成败是命中注定的,假若不能成功,就与他一同死去,如果失去了这二位将领,将以何面目去见天子!”
于是率领铁骑向北渡河奔去解围。契丹军队看见尘土飞扬,以为是援军大量来到,便引兵退去。皇甫遇与慕容彦超多处受伤,但得以生还,当时各军将士感叹说“:这三人都是猛将啊!”皇甫遇历官至检校太师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
开运四年(947),契丹又南侵,皇甫遇跟随杜重威经营滹水一带,杜重威与契丹讲和,皇甫遇没有参与其中,到投降契丹后,心里极为不平。当时契丹国主打算派皇甫遇先进入汴州,他推辞了,还私下对人说“:我身蒙国恩,位兼将相,既然没有死在战场上,又有何面目以见旧主!反而接受伪命来图谋他,我不忍心。”第二天,走到赵郡,止歇在县舍中,他看着跟随的人说“:我已经二天没有吃饭了,病得很重,君王受辱则为臣者当死,我不再南行了。”因此切断自己的咽喉而死,远近的人听说后都认为他有节义。后汉高祖登上帝位,下诏追赠中书令。
后周广顺三年(953)一月,皇甫遇的妻子宋国夫人霍氏上奏,请求度为尼姑,周太祖准允了,并赐紫衣尼服,赐号贞范大师,法名惠圆,又赐僧龄十年。
白奉进,字德升,云州清塞军人。父亲白达子,世代居住在朔北,以狩猎为生。白奉进小时善于骑马射箭,后唐武皇镇守太原时,白奉进到军门拜见,以求效力,武皇收容在他部下。庄宗攻破夹寨时,白奉进挺身而出,首先进击敌人的前锋,庄宗看见后认为他勇猛过人,后来跟随庄宗在崤山以东黄河边上作战,接着因战功升任龙武军指挥使。同光年间,魏王李继岌讨伐蜀地,他被提拔为亲军指挥使。天成、长兴年间,统领上军,加封检校右散骑常侍。应顺年间,改任护圣右厢都指挥使、检校刑部尚书,赐封忠顺保义功臣名号,遥任封州刺史。清泰年间,加封检校右仆射、唐州刺史,治理州郡一年多,很有政绩。
晋高祖即位后,征召入朝,越级加封检校司徒,兼护圣左厢都指挥使;遥任歙州刺史。开始时白奉进有个女儿,嫁给了皇子石重进,所以晋高祖特别倚重珍爱他。天福二年(937)改任护圣左右厢都指挥使。这一年,高祖驾临夷门。五月,任昭信军节度使,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。
六月,范延光凭借邺都叛乱,高祖下诏派白奉进率骑兵三千北驻滑台。当时符彦饶担任滑州节度使,一天晚上,有士兵趁夜抢劫居民,白奉进追捕,一共抓获了五个强盗,其中三个是白奉进自己的士兵,另二个是符彦饶的部下,旋即下令一并斩杀了。符彦饶恼怒他不先告知,深深地怀恨在心。第二天,白奉进左右劝他去当面向符彦饶致歉,白奉进答应了,带着几个骑兵在牙城等候符彦饶,进来以后,白奉进自陈过失。符彦饶说:“军中法令,各有所辖,怎能将滑州兵士一概处斩,太没有主客的情义了吧!”白奉进说“:兵士犯法,岂有你我之分,现在我以过自责,而你却怒气不息,莫是要与范延光一同谋反不成?”便拂袖而去,符彦饶不予挽留。符彦饶帐下武士大声叫嚷,抓住白奉进就杀了。这天,步军都校马万、次校卢顺密听说白奉进被害,带领步兵进攻滑台的内城,抓获符彦饶送往京城,在班荆馆的北面斩杀了他。高祖因白奉进仓猝遇祸,长久哀叹惋惜,下诏追赠太傅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