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
五代后期,后晋创立者石敬瑭,在借用外力篡夺皇位时,竟不惜拜契丹(后改称辽)主为父,并奉献了燕云十六州土地。宋建国以后,太祖、太宗都很想把这块土地收回来,但经过几次交兵都没有达到目的。太宗感到力不能及,于是转而采取守势,逐步利用冀北平原的塘、泊、河、渠构筑了一条长达900里的白沟,作为防御辽兵南下的屏障。“澶渊之萌”以后成为法定的宋辽国界。当然,这样漫长的平原防御工事在战争中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。辽使刘六符就曾经宣称:“一苇(船)可航,投箠(chuí垂,马鞭)可平,不然决其堤,十万土囊可逾(逾)矣。”(据《续资治通鉴》)到了王安石出使辽国的时候,塘、泊年久失修,有些地方已经可以徒步走过,守将庸懦,兵丁都是老弱病残,上下全都丧失警惕,更是没有什么边防可说了。幸好辽朝内乱不止,无力南下,白沟两岸总算没有大事发生。而北宋内政不修,国力衰弱,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早已化为泡影。王安石是一位力图富国强兵,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他亲眼看到大片领土处在异国的统治之下,而边防又是如此的糟糕,能不忧心忡忡而发出深长的感慨。诗的最后两句尖锐批评守将无能,其实质是对朝廷的指责,因为根本原因在于朝廷队聊采取屈辱求和政策而不重视边防。他在此前一年的《上(仁宗)皇帝万言书》中就曾明确指出:“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,人主(皇帝)所当至慎之选,推而属之奸悍无赖,才行不足自托于乡里之人,此方今所以思思然(恐惧地)长抱边疆之忧。”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主张,但在仁宗、英宗两朝都没有引起重视,及到神宗即位,才开始实施他倡导的新法,可是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,无法贯彻。神宗死后,新法全部废除,一场历史上有名的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。大宋王朝就再也强盛不起来了。
宋嘉祐四年(1059,一说是公元1060年),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,来回经过白沟,有感而写了这首古体诗。
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